从粉色头发到红色信仰--一名思政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
马克思主义学院 陶漫莉
她第一次走进我的课堂时,一头粉红色长发格外扎眼。她叫李玥颖,一个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女孩。她坐在教室最后一排,双手环胸,目光躲闪,一副“你说你的,我听不听是我的事”的样子。那天是我讲授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的第一节课。
我没有指责,只在下课前给全班同学留下一张便签,提了一个问题:“你来到大学最困惑的是什么?”她写得很少,就一句话:“我不知道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”
那晚,我独自一人翻阅了全班八十多张纸条,把它们分类、整理,并逐一写下回应。第二节课,我没有打开课本,而是把他们的心声匿名念出,再用自己的经历、现实的案例去回应他们的迷茫。念到“我不知道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时,我顿了顿,看向后排那个粉发的女孩,说:“我也曾有这个问题。但后来我明白了,我想成为那个不抛弃任何学生、不放弃任何希望的人。”
课后,她第一次主动走到我面前,眼圈微红:“老师,我想试试做您的课代表,好不好?”
我点头:“当然好。”
从那天起,她变了。她早早到教室占第一排的位置。更重要的是,她开始认真倾听每一节思政课的内容,课后经常写来长长的感想。有一次她告诉我:“老师,我发现,原来价值观是可以选择的,而不是被动接受的。”
她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和思政宣讲,主持了“青春心向党”“读原着·悟原理”等系列主题团课,还在全校理论学习成果汇报会上做了学生代表发言。大叁时,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光荣成为一名中共党员。
毕业前夕,她来办公室看我,递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和一封信。信中写道:“老师,我决定成为教育战线的一员,我也想成为像您一样,在一间教室里改变一个人的人。”她最终选择扎根在叁亚城市职业学院,成为一名高校招生办的老师。从迎接新生到解答志愿填报问题,从制定招生宣传方案到接待成百上千位家长,她的每一项工作都带着坚定与热忱。
有一次,她在电话里和我说:“老师,我现在接待学生和家长时,总觉得像您当年接住了我那样,我也要接住一个个来咨询的孩子们。”
那一刻,我哽咽了。思政课的意义,从来不只是分数与考试,而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。那年课堂最后一排那个有点叛逆的粉发女孩,如今已将一抹“理想的红”融入自己的信仰与职业中。
她叫李玥颖,是我的学生,我的课代表,更是我育人路上最动人的回响。
思政课不是简单的“说理”,而是“动情”“启志”“立信”的过程。青年学生需要的不只是知识灌输,更是灵魂的回应和引领。当教师愿意走下讲台、走进学生内心,一个纸条、一段对话都可能点燃希望,影响学生一生。教育的奇迹,恰恰源自那份“我相信你”的坚持与等待。
